常家镇:技术“铁饭碗”让农民吃“饱”饭

常家镇讯(张博琳)金秋十月,是蚂蚱养殖丰收的季节,常家镇西柳村的蚂蚱养殖基地热闹非凡,20多位妇女正在对蚂蚱进行捕捉、装袋、运送,大家各司其职,将养殖了数10月的蚂蚱一袋一袋的拿去加工。“原来我就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一次偶然的机会得知蚂蚱养殖能够带来不少收益,然后我就前往外地学习考察,提高自己的养殖技术,后来经过村委会商议成立了家庭农场,现在不仅规模扩大了,成员增多了,也带动了妇女一起增收啊。 ”西柳村栋梁家庭农场农场主李书霞表示。西柳村的蚂蚱养殖基地共有蚂蚱大棚16个,人均年收入增加了近4万元。

农闲时节,在常家镇东板营村一支妇女队伍,她们手拿棒针和钩针,正在低着头整理毛线,经过她们反复交替穿插,一团团毛线变成了帽子、花束、书包等销售到全国各地。“手工编织是个精细活儿,参与手工编织的都是50多岁的妇女,她们个个都是‘手艺人’,经过她们的手制作出来的小物件,深受大家的喜爱。 ”东板营村的村支书李学国介绍说。“我们村里的妇女几乎都有这门手艺,但是一直没有平台施展,2016年,在赵玉静的提议下,我们纷纷加入了‘三丫头编织’厂,通过编织赚取收益,过上了靠手艺吃饭的日子。 ”妇女刘深硕说。据了解,他们一天大约编织物品2000件,每人收益可达120元。并且,在平时工作之余,负责人赵玉静会带领妇女们参与技能培训,提高编织技术。

以手工技能带动村民增收致富,让农民端起“技能碗”,吃上“手艺饭”,“三丫头编织”只是常家镇新型职业农民逐梦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

今年以来,为促进农民增收,发展特色农业,同时破解“农民缺技术”这一难题,常家镇大力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通过对各村乡土人才进行整合,常态化开展使用技术培训,同时,多次派出农技人员前往田间地头进行专业授课,构建服务体系,为发展特色现代农业提供强有力支撑。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