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口镇二屯村致富带头人周爱云——受惠于扶贫,又成乡村脱贫带头人


  崔口镇讯 (王娜)近日,笔者来到崔口镇二屯村周爱云家里,爱笑、开朗的她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庭院里各式各样的渔网扎推摆放,远道而来装载渔网的货车进进出出……现在正值麦收时节,崔口镇二屯村村民周爱云每天在自家的渔网加工厂里忙得不亦乐乎。只见她从送渔网的车上一袋袋将渔网拉下来,一一做好记录。
  笔者了解到,周爱云的渔网加工作坊是精准扶贫的帮扶点,每天除了六个固定的妇女工人之外,村里的不少老人、妇女把渔网领回家,穿好后再送回来,由周爱云给大伙结算。
  周爱云告诉笔者,不少农村老人、妇女都是接送完了孩子后再在家里编网,每天多的时候能编10个,平均一条能收入5块钱,一个月下来能有个1200至1500块钱左右,对于贫困户来说,这笔收入不少了。
  然而,很难想象,这位正带领贫困户致富的带头人,曾经也是村里的贫困户。
  四年前,周爱云一家紧靠种地为生,多年卧病在床的婆婆和两个年幼的孩子让这个5口之家过得异常清贫。好强的她并没有怨天尤人,下定决心要凭着自己的双手闯出一条脱贫致富路。看到该镇多年的渔网加工传统,周爱云毅然加入到渔网加工行列,当起了产业工人,吃苦、好学的她只用了不到半年,就成了渔网加工行业中的佼佼者,打梭、织网样样精通,收入更是月月攀升,小日子也渐渐好转。但此时的周爱云并没有满足,而是打起了自己开厂的“小算盘”。“多亏镇上给俺协调了3万块钱的无息贷款,要不然哪有俺今天的好日子。”说起当年刚开始成立渔网加工厂时崔口镇扶贫办给予的帮助,周爱云高兴之情一语难表。建厂之初,掌握了织网技术的周爱云并没有资金购买设备和原料,抱着试试的想法,周爱云找到了镇政府扶贫办。最终,在崔口镇扶贫办的协调帮助下,周爱云顺利获得了3万元无息贷款,解决了她的创业“燃眉之急”。此时的周爱云既当老板又当工人,不但亲自操作渔网机,还通过网络、微信等与外地购货商对接联系,加工厂不断发展壮大,闲暇的左邻右舍更是选择到她的加工厂打工挣钱,生意做的风生水起,天津、烟台、青岛的客户纷纷亲自上门定做产品。
  如今,凭着吃苦耐劳、勤奋好学及优良的信誉,周爱云一家成功脱贫,加工厂不仅拥有了固定工人的加工车间,还为村内的留守妇女和贫困妇女提供渔网编织致富技术和渔网加工原材料,并送货上门、免费培训技术上门,使全村百余名农村贫困群众和留守妇女不花钱投资、无任何风险、不出家门口就可以编织渔网致富脱贫。“每个月通过编渔网挣钱补贴家用,不耽误家里家务,也不耽误挣钱,两全其美。 ”二屯村村民张淑琴一边熟练地穿网须、缠镏子、编渔网,一边开心地说道。“尽管制成一个渔网有10多道工序,但每道工序劳动强度不大,基本上都是轻便的手工活,留守妇女和老人完全能够胜任,渔网加工已成为全镇脱贫致富的主力军。 ”崔口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刘立英介绍说。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