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云聋哑青年赵立忠—— 一团陶泥塑造人生百态

创作中的赵立忠

《守望》

《老夫子》

□王洁令王书芬尹瑞楠

一把雕刻刀,一抔陶土,一个工作台,就是他的创作工具。仔细雕琢每一缕发丝,每一个微表情,茶余饭后的农民夫妇,人声鼎沸的清末小酒馆,雍容华贵的唐代仕女……他手中的每一件陶塑作品都惟妙惟肖、活灵活现。

他是赵立忠,1981年出生在庆云县徐园子乡东赵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两岁时,一场突发的高烧夺去他的听力,“无声”成为他一生躲不开的羁绊。8岁那年,父亲把他送去一所聋童学校,自此赵立忠像是一块海绵被放进了知识的海洋。学习期间,他接触到陶塑,很快展示出了艺术天分。

2006年,赵立忠北上首都,接触了油画艺术。经历两年时间的认真研学后,身怀陶塑、油画两门技艺的他,南下上海进入上海陶缘陶艺工作室担任创作员,正式开启了陶塑创作之旅,并拥有了自己的艺名——“无声赵”。

他创作的作品或夸张、或童稚、或古朴,个性鲜明,不但多次参加上海、杭州等地的展览活动,许多作品还被海内外陶艺收藏家收藏。然而,正当所有人都以为赵立忠会在上海大展拳脚的时候,他婉拒了公司的再三挽留,选择回乡创业。因为,在他的心中,家乡是他艺术的根,家乡的人情风物是他创作的源泉。

创业资金拮据的赵立忠,在父亲的帮助下,找邻居借了一处空院,自己动手,忙前忙后,建窑,拉陶土……2012年春,赵立忠拆了一个空纸箱,在纸板上写下了“悟音堂”三个大字,往门上一挂,简易的陶艺工作室就算成立了。

三间瓦房的农家院,一间搭了创作台,一间存放未烧制的陶塑,一间是成品储藏间。白天赵立忠骑上自行车,穿行在村街、田间、地头采风,一有灵感,常常会彻夜不眠,顾不上吃饭喝水,直到把作品做完,把灵感完美呈现出来……

“我弟弟特别聪明,心灵手巧,看东西一看就能摸到门道,学得挺快,而且他见贤思齐,看到谁比他强就想学习、超越。”哥哥赵立勇说。

沉浸在乡土风情里,专注在艺术天地里,十多年时间,赵立忠收获了3600余件满意作品,也斩获了全国多个艺术大赛的奖牌。凭借着自己的感悟、自己的风格,他相继加入了上海民间艺术家协会、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省工艺美术协会、省陶瓷协会等,先后被评为省级“残疾人致富能手”、庆云县十大杰出青年。

如今,他又被一家艺术公司聘请,在滨州市无棣古城大觉寺南面隔道而立的一座创作楼,凭借着坚韧的意志,克服听力语言障碍,不断创造着自己的辉煌。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