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云:“1333”育人新模式“护航”学生健康成长

庆云县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注关心关爱学生健康成长,坚持顶层设计,建立健全联动机制,积极开展“三访”活动,突出建设咨询、宣传、服务三大平台和学校、社区、家庭三大阵地,着力构建“1333”模式,扎实推进各级各类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全程“护航”全县8万余名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形成了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新格局。

突出一个核心做好顶层设计

在全市率先成立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室,设在县教体局集中办公,抽调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的3名教师专业从事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研究和心理问题干预,指导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家庭教育。以培养学生健康身心和健全人格为核心,强化顶层设计,认真做好学校心理健康与家庭教育工作,先后制定《庆云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意见》《庆云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考核办法》《全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教育工作推进计划》等10余项制度,为各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教育并保持长久良性运行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开展“三访”活动预防心理问题

各学校均建立“学校—年级—班级—宿舍”四级联动工作机制,扎实开展量表筛查走访、家庭调查询访、心理委员随时观察谈访等“三访”活动,使心理健康教育步入正轨。学校、年级、班级、宿舍四个层面的预警与辅导分别由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年级部主任、班主任、宿舍管理员及协同班干部负责,做到逐层渗透、层层联动。每学期开学初,安排各学校利用心理抑郁量表、心理焦虑量表进行筛查,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安排对班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班主任负责统计各班量表得分情况,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并筛选特殊人群进行特殊关注。

班主任对本班学生进行家庭摸底调查询访,对留守儿童、贫困儿童、单亲家庭、残疾儿童、孤儿等情况进行建档,作为重点人群进行特别关注。各学校安排班干部、宿舍信息员随时观察留意特殊学生动态,及时谈话聊天了解情况,汇总信息后及时报给班主任,进行特别关注。各学校利用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中心和县心理咨询平台资源,安排教师对特殊学生进行危机干预,采取谈心谈话、班级活动等措施,预防学生心理问题产生。 2022年秋季开学,为特殊人群建档4862人,筛选问题1298件,及时处理问题1266件,介入重点心理疏导32人,问题解决率95%以上,有效遏制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发生。

建设三个平台扩大教育维度

建设线上线下24小时热线咨询平台。庆云县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关爱学生生命安全为第一要务,在县教体局专门成立心理咨询室,开通24小时服务热线,6名专职教师轮流值班,周末和节假日不休息,向所有学生和家长提供心理健康和家庭教育咨询服务。截至9月份,庆云县心理咨询室共接待236人次,热线服务500余人次,心理疏导好转率90%以上,受到学生家长一致好评。

建设“云城心桥”宣传平台。开设全市第一个视频教育栏目“云城心桥—说说家校社那些事儿”,每周录制2期,精心选题,多方位多角度宣传心理健康教育和家庭教育知识,收看率逐步提升,得到了全社会的认可。截至目前,“云城心桥”栏目已录播53期,累计播放量达86万余次。

建设宣讲团培训服务平台。组建心理健康辅导和家庭教育志愿服务队,参与志愿服务的志愿者教师达到341人,从中遴选40余名专家组成宣讲团,安排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进行义务宣讲,累计宣讲260多场次,受众家长12.5万人次,实现8万名学生全覆盖。同时,专家利用网络直播心理课12节,受众学生多达42万余人次。

建设三个阵地拓宽成长环境

建设学校教育阵地,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各学校发挥主阵地作用,启动心理健康教育讲师培训计划,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和特色社团,组织教师与特殊群体学生“一对一”结对帮扶,开展“百名教师访万家全员家访”,开通“阳光心语信箱”“校长热线”,开辟心理咨询专室、沙盘游戏治疗室和宣泄室,采取多项措施深入推进心理健康教育。金书小学成立24个社团,所有学生分别参加八极拳、电子琴、舞蹈、剪纸等社团活动,丰富了孩子们的课余文化生活,极大地缓解了学习压力。尚堂镇13所学校全部开办“开心农场”,让学生体验劳动带来的快乐。

建设社区(村)教育阵地,营造浓厚教育氛围。庆云县委组织部、县委宣传部、教体局、妇联等单位在社区(村)建立11所试验点共建家长学校,组织心理健康公益讲座、科普知识宣传,积极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为特定人群提供心理咨询服务。截至目前,11所社区(村)共建家长学校全部开班讲课,网络直播6场,受众32万人次。

建设家庭教育阵地,助力学生人格塑造。各学校均开办“家长学校”,开发“家庭课程”,认真宣传《家庭教育促进法》,有效促进了家、校沟通,极大提高了家长的家庭教育能力。部分学校建立“优秀家长学员”评价机制,激励更多家长参与学习活动,同时,金书小学等学校组织“优秀家长进学校”活动,让学生家长共享优秀家庭教育经验。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