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激情人不老———郑天峰散文集《半世情缘》读后


  □吴文峰
  列宁说过,书籍是巨大的力量。拜读郑天峰老师的《半世情缘》,一页页、一篇篇翻过,一股股力量从里面弥漫开来、升腾起来,从未谋面的郑老师的形象也清晰起来。做人,四世同堂,父慈子孝,家庭和睦;育人,三尺讲台,严师高徒,桃李芬芳;处事,光明磊落,公正坦荡、爱憎分明;为文,一气呵成,行云流水,情真意切。完全有理由说,现在的郑老师,就是一个新时代的“乡贤”。
  《半世情缘》,装帧素雅,78篇文章,记录生活,反映历史。通读之后,有以下感觉:
  一是语言朴素,饱含深情。无论是写爷爷、写父亲,还是写老师、写老伴,总是用平实真挚的语言,回忆过往,回味相处的日子,表达出感激和怀念之情。特别是在文章中引用了许多民谚俗语,如“一分利钱吃饱饭”、“予人方便、自己方便”、“没尾巴鹌鹑”“灰打不了墙、闺女养不了娘”及“上凑”、“赶集上店”“嫌好道歹”“孙男娣女”“支使别人”等,或许是与我的故乡沾化县离得不远的缘故,读到这些“乡音”,竟引起悠悠“乡愁”。
  二是细节生动,满怀真诚。无论是写童年的校园,写在塞外过大年,还是写卖豆腐、卖豆芽,写给老伴洗脚、做被褥,写小儿子生病被救等,情节细腻,情景交融。甚至写到了自己的婚姻“危机”,坦言11岁因长辈包办结婚,长大以后想争取婚姻自主,曾“对妻子更加冷酷无情”,后来“倦鸟归巢”,成就了庞大、幸福的家庭。
  三是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有历史,有新闻,有体会,还有医疗及生活常识与经验,堪比“百科全书”。通过自身经历,反映了家庭变化和时代变迁。看似讲自己的故事、家庭的故事、家乡的故事,其实也是在讲中国故事。
  齐鲁多鸿儒,燕赵饶壮士。也许是生活在齐鲁与燕赵交汇之地的缘故,我觉得,郑老师的性格中有儒家文化的成分,也有“慷慨悲歌”的因子。
  有句话,叫文如其人。读《半生情缘》,能明显的感觉到郑老师是一个有责任心、不忘初心,敢担当,始终感恩的人。责任心,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对家庭,特别是对妻子,在27岁腿部意外受伤后,辗转求医,到惠民,到济南,到北京,一路奔走,来回奔波,在那个艰难困苦的年代,一个23岁的小伙子,身背社会、家庭、工作的多重压力,默默地挑起生活的重担。48年后,妻子又患了脑血栓,退休在家的他陪着四处求医,但听大夫、不惜金钱。老伴瘫痪在床后,天天护理,炒菜做饭,变着花样改善生活,可以说无微不至。再是对工作,特别是对一生钟爱的教育事业,从他的教育质量,从他获得的荣誉,从桃李满天下,就可见一斑。敢担当,则表现在对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歪风邪气敢于直言、规劝,甚至坚决斗争,如《别让老娘没了家》《医院门前警惕“热心人”》《要理直气壮地维护合法权益》等。感恩的故事就更多了,感恩求医路上遇见的好人,《难忘那十五斤粮票》《衷心感谢那位好心的干部》《难忘塞北情》《我给老伴当“专员”》等。同时,郑老师还是一个乐观的人,爱好广泛,能写会画。退休后,不光给报社当通讯员,还自学装裱,把自己的书画作品装裱起来送给喜欢的朋友。读老年大学,学电脑,写博客,玩微信,为老人拍照片,和同事对对联,这是个标准的文化人的所作所为,并“从未感到失落和寂寞”。患病多年的老伴去世后,在报刊上刊登征婚广告,找到了理想的伴侣,从这一点看,郑老师绝对是一个“阳光老头”。 《爱好广泛健康多》《爱美者寿》,披露了他的喜好和对美的追求与实践,郑老师绝对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激情的人。
  《半世情缘》一书的封底,有郑老师的四张照片,其中两张黑白照,是青年和中年的留影,一副书生意气的模样。合上书本,闭上眼睛,脑海里便是他当年“看青”“卖豆腐”“买豆芽”“卖字画”,推着妻子去济南看病、领着老乡去粮站换面粉的场景。另两张是近照,彩色的,根本看不出已近八旬的样子。心有激情人不老,正像他的网名“寒菊傲霜”一样,我们祝愿郑老师晚年幸福安康,继续写好自己的故事,成就自己的“一世英名”。
  作者简介:吴文峰,山东沾化人。1981年7月毕业于南京地质学校。山东省作协会员,中国国土资源作协会员,山东省国土资源作家协会副秘书长。出版有报告文学《乡村的表情》。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