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蝉记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的叫着夏天。 ”知了伴着《童年》的歌声再次回归到人们的视线。没有人会对知了陌生,不仅仅因为它是餐桌的一道美味,更在于它的叫声填满了整个夏天。
  抓知了是童年一大趣事,当时抓知了纯粹是为了好玩,尤其是抓未“变身”的知了。只要天气一热,听见了知了的叫声,四五个小伙伴下午一放学,扔下书包,扛上小铁锨,奔着小树林就出发了。这时的知了还蛰伏在地下,铁锨就有了用武之地,选择大树底下的一块地方,用铁锨铲掉上面的一层土,如果发现有小指大小的洞,十有八九就是找到知了的家了。“这个洞里有知了猴。 ”小伙伴兴奋地叫了起来,大家迅速围拢过来,仔细朝洞里瞅,还真有一只趴在洞口正看着我们呢!要把它弄出来,得需要巧功夫,洞口小,只容得下小指伸进去,稍有不慎,就会把它碰下去,碰下去可就麻烦了,就得继续掘地三尺了。刚抓上来的知了一动不动,凸出的眼睛直勾勾的瞅着我们,两只大前足还昂了起来,被抓上来好像还心有不甘。直到天色暗下来,想起还没做完的作业,我们才会不舍的回家去。当然,晚上也有抓知了的。夜里,知了的幼虫会爬上树“变身”,这也是“伏击”它们最快的办法,但由于当时年纪小,大人不放心孩子出去,怕有蛇虫出没咬伤,所以这种抓知了的方式小时候没有机会体验。“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这首《所见》是学的第一首关于捕蝉的诗,每年暑假,我也成为了“闭口立”的捕蝉者。表哥扛上竹竿,拿着和好的十分具有黏性的面团,我则拿着一个小网兜,奔着河坝就出发去粘知了了。夏天的河坝是纳凉的好去处,一排排的杨树撑起巨大的绿色遮阳伞,遍地荫凉,河水就在坝下缓缓流过。这里树多,知了也多,几百米远外就能听见它们此起彼伏的叫声。表哥只比我大两个月,但个子比我高,长得也比我胖,所以每次粘知了都是他来负责。知了分雌雄,雌知了安静,需要仰着脖子仔细寻找一番,雄知了爱歌唱,循着声音就能发现,竹竿顶端放上面团,奔着知了要又快又稳的粘上去,如果不能一次性成功,反而容易打草惊蛇,不但会惊走目标,还会把树上的其它知了也吓跑。表哥粘知了的技术炉火纯青,基本可以保证百发百中。顺着河坝走上二三里地,网兜里的知了就满了。
  知了的鸣叫声,从童年叫到现在。当我的指尖在键盘上敲打着童年那份捕蝉的美好回忆时,应景的是窗外槐树上正有知了在鸣叫着。童年就如同知了的生命一般,短暂而又绚烂。朝花夕拾,等到长大后回首这段时光,才发现知了已经飞远了,但那份童年的美好依旧留在心中。
作者单位:严务乡政府  □李振彬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