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中的庆云县大队(一)


  在那硝烟滚滚,炮声隆隆的烽火年代里,日寇的铁蹄践踏着中国人民的血迹,横行无忌,残酷扫荡,祖国河山蒙受屈辱。庆云县人民同样陷入深重灾难中。有多少平民百姓在敌人的摧残中丧生,有多少爱国志士在敌人屠刀下断头……
  庆云县大队,在这国土沦亡、民族危机之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保家卫国、反对侵略。与敌人进行了长期的浴血奋战,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战斗业绩,谱写了许多壮丽诗篇。
  庆云县大队的建立与发展

  1938年9月,在军政委员会和冀鲁边区战地动员委员会的领导下,成立了庆云县战地动员委员会,周砚波兼任战委会主任,于梅先、杨洪恩任副主任,傅杰臣任组织部长,徐尚武任锄奸部长,郑德昌任武装部长,金少华任宣传部长,郑子勤任总务部长。同时,各救会、农救会、妇救会也相继成立,各救会主任兼农救会主任李启民,青救会主任王希孔,妇救会主任张玉桂。县战委会成立后,分别派人到各区组织抗日武装,吸收爱国青年,用国民党溃兵扔下的枪支和收集到的地主武装,纷纷建立了区、村自卫队。两个月内,全县就组织起一支拥有五百余人的抗日队伍——庆云县大队。队长傅炳翰,副队长李景岳、郑德昌,参谋长李子贞。1939年1月,6支队3营与庆云县大队扩编为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6支队9团,不久并入7团和8团,原庆云县大队编为8团1营。
  1939年9月,县大队升级为主力部队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转移鲁西以后。抗日形势急剧恶化,为打击汉奸惩治叛徒,县委县政府继续发动群众,将李子贞、解希元、刘全正、刘全禄的手枪队亦称锄奸队整编为县大队。武大风任县长兼大队长,石长海、李子贞任大队副,范存道为指导员,约有五十多人组成,二十多支枪。1940年8月,庆云县锄奸团改称庆云县武工队,队长石长海,指导员范存道,副队长李子贞,后勤主任刘全禄。
  1941年夏,庆云县武工队(亦称手枪队)从武装及人员上得到新的补充,力量不断壮大扩编为庆云县大队,大队长石景纯(县长兼)、政委阎登三(兼,1942年3月牺牲)、副大队长李子贞和石长海、政治助理员范存道,后勤主任刘全禄(刘镜)。下辖四个分队和一个青年连又一个警备队(手枪班),200余人;后来整编为两个连:1连连长冯浩亭、指导员王志诚,2连连长王泽中、指导员郭云峰。
  1942年4月,庆云县大队改称庆云县独立营,营长石景纯(县长兼)、政委王道和、副营长李子贞和石长海、副政委于重远,下辖三个连,200余人。是年,2连升级补充冀鲁边三分区直属队,后升级区中队重建2连。
  1944年2月,庆云县独立营再次改称县大队,大队长、政委均由县委书记王国华兼任,副大队长李子贞,副政委姚守成,供给主任刘全禄。1945年9月,庆云县大队1、2连编入渤海一分区基干团2营为5连、6连。
  1945年9月,庆云县大队1、2连编入渤海一分区基干团2营为5连、6连。11月中旬,5连、6连随渤海一分区基干团改称渤海军区警备8旅17团5连、6连。 17团后来发展为山东军区11师17团、华东野战军10纵29师87团、第三野战军10兵团28军83师248团、福州军区陆军28军83师248团、北京军区陆军28军83师248团、山西省军区预备役步兵83师248团(驻地山西阳泉),有庆云县大队血统的建制连队至今保存在该团建制中。
李玲玉 整理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