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御倭抗日史 一片痴心著成书


  □李振彬
  尽管小学还未毕业,人生更是到了知天命的年纪,正是在这节骨眼上,他毅然放下了锄地的工具,做起了用文字记录村庄红色抗日历史的记录者。他叫石金超,一个柴林庄村地地道道的农民,在土地上耕耘了半辈子,如今又在文山字海上卯足了一股劲。
  柴林庄是远近闻名的鲁北抗日英雄第一村,石金超就是生于斯长于斯的普通农民。小学未毕业的他,在去年做了一件别人意想不到的事情,他要将柴林庄的抗日故事整理出来,为后人留下可供借鉴的历史资料。石金超要整理资料,并非没有底气,自己虽然学历水平不高,这些年来他饱读诗书,还笔耕不辍,写了百余首诗词,这为他整理村庄抗日史资料奠定了基础。“我爷爷在战争年代是一名地下党员,我就是想着将有关于我村的抗日资料整理下来,为后代留个念想。 ”石金超说,战火纷飞的年代,石金超的爷爷石长通和石长海等人一起为抗日工作做了很大的牺牲,从小耳濡目染红色教育的他,历经岁月的洗礼之后,便萌生了要将柴林庄的抗日故事整理成册的愿望。
  想要整理村庄的红色抗日资料,摆在眼前最大的困难是资料的匮乏,机缘巧合之下,2017年10月份,无棣县民政部门来柴林庄了解抗日历史(1942年,无棣抗日民主政府曾在柴林庄短暂设立),送给了他第一份整理资料,这些资料他视若珍宝,成为他整理抗日资料的基石。随后他又和庆云县史志办、党史办等单位联系,要来了更多的资料。随着资料搜集的深入,他更加明白柴林庄抗日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点,而是和当时的时局以及行政区划紧密联系在一起,为此他又将资料搜集范围扩大,到乐陵、宁津、河北盐山等县市搜集资料,为了采访战争亲历者,他还远到天津、河北黄骅等地采访。
  搜集来的资料越来越多,及时的将它们整理出来也迫上眉睫。将抗日资料从这些多如牛毛的文字资料中抽丝剥茧,组成柴林庄红色抗日文化。本着严谨负责的态度,所有搜集上来的资料,石金超并非拿来就用,而是将资料进行时间、人物、事件的对茬整理,只有当所有的细节都对上了,他才会放心的将资料整理到自己的柴林庄抗日资料中。每次伏案整理资料,经常要到凌晨两三点,夜深人静,兴之所至,石金超经常即兴作诗一首。“灵感稍纵即逝,必须得抓住。 ”石金超说,这也为他枯燥的资料整理之路平添了几分乐趣。“生活在和平的年代,当年的烈士们舍弃的是鲜血和生命,而现在我所做的事情只不过是花点时间整理出来,和先辈们比我这点付出不值一提。 ”石金超对自己现在所做的事情如是说道。一年多的时间,他的足迹走遍了周边县市,采访了十余位战争的亲历者和后代,在采访战争亲历者张金波时,当石金超问起老人有没有战争年代留下的物件时,由于老人行动不便,家人帮忙取出一张泛黄的老照片,上面是老人和他战友的合影,张金波睹物思人,哇的一声哭了出来,“当时我也吓了一跳,但更加明白战争年代的那份情谊。 ”每次在整理或采访,他都感觉自己“穿越”回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感受到他们的真情真义,内心接受一次洗礼。
  最令他动容的是采访今年已经90岁高龄的王之胜老人,抗战期间,地委的印刷厂曾设在柴林庄,当年十几岁的王之胜就曾经为印刷厂送饭、送信,后来又加入了共产党。“每次老人谈起当年的战争,总有说不完的故事,经常和我聊上两个小时,连口水都忘了喝。 ”这也是最令石金超感动的地方,战争年代的人们献出了鲜血和生命,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也是催生他继续整理抗日资料的动力。
  如今,村庄的资料搜集整理工作已经接近尾声,书的脉络和框架石金超也已完成,现在的他正潜心著书,期待着这本村庄红色文化史早日面世。
作者单位:严务乡政府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