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报务员姜学特——采访渤海教导旅老战士姜学特


  作协 刘洪忠 整理
  我老家是山东省海阳县郭青区沙王村,家是农村的,我是1946年当兵的,因为我伯父是1938年参加的八路军,所以我父母是同意我当兵的。1946年我和堂哥、堂姐三个人从老家一块去当兵,是父亲走着把我们送到临沂城的部队上去的。
  我是16岁当兵,当兵以后保送进的华东军政大学的通讯学校,那时候学校不要年龄大的,我和李文、高明、高鹏、薛九龄五个人都是1930年的。我们在通讯学校学了一年时间。 1947年3月被分配的渤海军区电台工作,同年9月调到渤海军区教导旅电台任报务员。
  我和李文、高明、高鹏、薛九龄五个人是从山东临沂一起调渤海军区的,是华东军区支援渤海教导旅的,我们是1947年3月份到的庆云,我当兵一直在前线,我和李文、高明在旅部电台,三个人守一部电台,高鹏和薛九龄在团里。当时陈毅司令员非常关心渤海教导旅,给支援缴获74师的武器和电台,分配报务人员,我们就是从华东军区支援教导旅过来的。我们电台能够收发电报,但是究竟什么内容我们也不知道,有密电码,需要译电员翻译过来才能知道什么内容。行军的时候都是走路,用马驮着电台,由摇电员手摇发电才能发报。敌人飞机来了就找一个隐蔽的地方,手里拿着一个树枝掩护自己,很多时候摇电员都是保护我们的,因为部队要用电台联系,我们出了意外就没法联系了,摇电员都是棒小伙,有时候一摇就摇好几个小时,没有力气不行。
  当兵的时候我和伯父家一大家人生活在一起,那个时候老家都不兴分家,我们和大娘堂哥、堂姐生活在一起,我一块和堂哥、堂姐出来当兵,现在堂哥和堂姐都不在了,现在就剩我和弟弟两个了。我1946年当的兵,我弟弟是1947年出生的。我们到渤海教导旅以后就住在庆云县常家,在旅部电台工作,常家村出来了好几个,有常淑珍和张芝琪,常淑珍已经不在了,张芝琪还在,现在在厦门,和女儿住在一起。那时候张之琪还是比较漂亮的,她个子高,现在都不认得了。
  从教导旅到独六旅到二军六师一直在电台工作,我进新疆以后就到了乌鲁木齐,在新疆军区电台任报务员。我1950年在部队的时候调到自治区肃反办公室工作,肃反办公室是个临时部门,从各个部门抽调的,没有职务就是保卫干事。因为在肃反办公室办过案,1954年转业以后在自治区检察院工作过,后来调到自治区党委,一直在自治区党委农村工作部工作,一直到1985年离休,退休时是自治区党委农村工作部副处长。
  我没有回过老家,父母早就去世了,伯父也在部队上,老家没人了。我是1951年5月和许同祺结的婚,那时候我都21岁了,因为我16岁才当的兵,当兵之前是在家上学的,上了六七年学,我们那个地方是老解放区,所以都上学。我奶奶是地主出身,她有文化,奶奶说不上学让人瞧不起。
  我谈对象的时候是自己认识的,在山西河津认识的许同祺,河津是留守处,他是留守处的负责人。好多人给我介绍对象,我就不找,好多人和我开玩笑,说我老了没人要了,我说没人要拉倒。徐同祺过来找我,我说你先回去吧,我什么时候同意了就过去找你。
  我老伴在新疆军区工作,他是河北沧县的,1938年参加八路军,是张仲瀚把他带出来的,和张仲瀚还是亲戚,但是部队上不认这个,那个时候都不提亲戚关系,我当兵的时候就和张仲瀚在一起,那时候我们还是很受他们照顾的,一个是电台的,人比较少,再一个是年龄小。
  进新疆以后就和师部分开了,他们去了焉耆,我和许同祺就到了乌鲁木齐,我老伴在军区后勤部,任参谋长,2001年去世的。
  我们三个孩子,一个儿子,两个女儿,儿子排行老二,都在乌鲁木齐,现在都已经退休了。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