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子弟兵西征记(第二辑铁血男高歌西进)

□刘月新

歌唱刘华顺

刘华顺,这个敦厚寡言的山东子弟兵,似乎生来就是让人“歌唱”的。 1946 年冬天,正在一河之隔的河北省一小镇上打零工的刘华顺,听说家乡山东宁津县开始征兵,口号是“打倒蒋介石,保卫胜利果实”,便激动地告别东家,带上自己简单的家什就回到老家毕家庄。“当兵去! ”1947年1月,在村民们欢腾的锣鼓声中,刘华顺与他的同伴雄赳赳、气昂昂地走进了渤海军区教导旅。

21岁的刘华顺,当时已经定了亲。赶走小日本以后,渤海解放区开始打土豪分田地,穷苦农民终于分到了属于自己的田地,成了真正的主人。刘华顺打心眼里感激,逢人就说共产党好,说毛主席好。宁津县城关区21个村的翻身农民联名给毛主席写信,表达他们的感恩之情、报效之心。其实,他们是代表了整个渤海解放区翻身农民的一片赤诚之心。

刘华顺来到教导旅旅部所在地阳信县的老鸹王庄,那些来自商河、宁津(振华)、临邑、陵县(匡吾)、惠民等县的青年农民应征后正源源不断地被送到这里。青年们参军踊跃,但同时也心中忐忑。他们大部分是第一次离开家乡和亲人,加上对紧张的学习、军事训练一时难以适应,更有人害怕远离家乡上战场,想家的、想媳妇的、想回家结婚的,时间一长,思想就出现了波动。父母、媳妇来部队探亲的,要求新兵回家结婚的,反复捎信、写信催着回家的络绎不绝,甚至出现了泡病号、开小差现象。时任商河县县委组织部长的原新四军干部刘一村作为商河县带兵干部,带领3000多新入伍青年从商河赶往旅部途中,遇到国民党飞机轰炸,有1000多人被打散跑回了家。这些人组织纪律性不强,家乡观念又重,这是刘一村事前没料到的。他带着旅长张仲瀚、政委曾涤的信函返回商河做工作,用了1个月时间,才把逃回家的新兵1个不少地带到阳信。教导旅老兵刘双全回忆说,在庆云练兵期间,他就曾奉命回老家抓过开小差的新兵。

就是在这种大环境中,刘华顺的一句话、一个举动震动了全教导旅,继而响亮了整个渤海解放区。“不打倒蒋介石,我决不回家结婚!”刘华顺参军入伍,父母支持。早在他入伍之前,他的哥哥刘化鄂就已经参军离开了家乡。刘华顺还有姐姐、妹妹和弟弟。他的父母是这样想的:要当兵不拦挡你,既然定了亲,就该把媳妇娶到家。把没过门的媳妇晾在那里也不叫个事啊,他们还等着抱孙子呢。刘华顺则想得更多:当兵就意味着打仗,打仗就意味着流血牺牲。抗日战争的血腥味刚刚散去,那惨烈的场面还时常在眼前晃悠。既然要当兵,就得做好牺牲的准备。如果自己在战场上真光荣了,对妻子是不负责任的。这就是重情重义、深明大义的山东子弟兵。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