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子弟兵西征记(第二辑铁血男高歌西进)

□刘月新

歌唱刘华顺

刘华顺这个典型被第1团第1营第2连指导员赵干卿及时捕捉到,马上在连队开展了学习刘华顺的大讨论活动,从此“宁津有个刘华顺,不打倒蒋介石不结婚”的典型做法就传开了。经过大讨论,对照先进找差距,写决心书,第2连再没有1个开小差的。旅长张仲瀚高度重视新兵的宣传教育工作,3个团都成立了宣传队,由富有文艺特长和宣传工作经验的张洪、张波、张扬到各团任宣教股股长。张洪是延安鲁艺毕业的高才生,抓住本团刘华顺这个典型,编写了话剧《歌唱刘华顺》。当时,部队里还有一个新兵典型叫王大成,因为想家跑了回去。他父亲狠狠教训了他,说他开小差回家丢人,是忘本。他的妻子也哭哭啼啼相劝:“你开小差回来,叫俺往后在村里咋做人啊?你要不回去,俺就跟你离婚。 ”经过家人批评教育,王大成终于转变思想,要求归队,他的父亲亲自把他送回部队。张洪就把这个典型写成了话剧《王大成归队》。

宁津新兵王书文就在第1团的宣传队,在这两个话剧中都担当了重要角色,为此成了小有名气的文艺骨干。 70年后,在新疆库尔勒王书文老人的家中谈起这段往事,老人依然心潮澎湃,好像回到了当年。他说:宣传队用文艺形式大力宣传这两个典型,旅党委则在全旅开展了“为谁而练,为谁而战”的大讨论,很快就消除了新兵的不良情绪,大大稳定了部队思想,坚定了战士们当兵就要保家乡为人民的决心,激发出战士们空前的练兵热情。

在为时半年多的大练兵活动中,不断涌现出神枪手、投弹手和拼刺刀能手。刘华顺也因思想过硬、作风顽强、训练刻苦,被旅党委树为练兵典型,评为“工作模范”,并荣获银质奖章。 1947年4月份,刘华顺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刘华顺成了渤海军区教导旅赫赫有名的模范典型。有了坚定的思想做后盾,在接下来两年多的战争中,不论是练兵还是打仗,刘华顺都是一个铁骨铮铮的山东大汉。在解放大西北的历次战斗中,他作战顽强,英勇杀敌,几次负伤,荣立过个人一等功。在解放兰州的战役中,刘华顺是机枪班班长,在带领战士端着机枪冲锋陷阵时,敌人的炸弹在他眼前的上方爆炸,弹片无情地刺伤了他的鼻子;还有一次,敌人的子弹穿透他的小腿,留下了永久的伤疤。

刘华顺经常感慨:与那些牺牲的战友比起来,自己能活着看到新中国的诞生是幸运的,而他们却永眠在了大西北的土地上。能活着,就要替那些战友完成未竟的事业,战友的血绝不能白流。他响应王震的“凯歌进新疆”的召唤,挺进新疆。此时的刘华顺,已是第6师骑兵团第3营第7连的指导员。随部队开进南疆后,他又一脚插进了位于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东南边缘的昆仑山脚下,开始了两年多的剿匪生涯。新疆和平解放后,乌斯满反动势力贼心不死,到处杀人越货,制造惨案。刘华顺就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使命与担当,开进了环境恶劣、十分凶险的剿匪最前沿。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