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子弟兵西征记(第二辑铁血男高歌西进)

□刘月新

歌唱 刘华顺

张锦芳老人说,她一生最开心最快乐的时光就是在部队当兵的那几年。 1951年9月来到若羌,张锦芳在第6师骑兵团独立连任战士、班长。尽管工作环境、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但是从旧社会、从苦难生活中走出来的共产党员,不怕苦,不怕累。她带着对党的热爱忠诚和感激,把各项工作干得都出色,先后3次立功。刘华顺经常对孩子们讲:“你们的妈妈了不起,是个有功劳的人。 ”

张锦芳与刘华顺转业到巴州畜产公司,她任机要员;调到和硕县后,她继续在县委机要科任机要员。她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1958年,县委精简机构,要求领导干部家属带头,张锦芳第一个写了退职报告。那时,刘华顺是巴州畜产公司经理。她说:“刘华顺是领导,自己是党员,党叫干什么就干什么,这没有什么犹豫的。 ”他们有4个孩子,刘华顺转地方后,工资降低了不少,全家6口人就吃他一个人的工资,生活是艰难的,但艰难并没有难倒刘华顺、张锦芳。张锦芳是个勤劳而不怕吃苦的人。孩子稍大一些,她又出来工作,到手工业联社做临时工,编织东西以补贴家用。

三年困难时期,山东老家的亲戚、近门纷纷投奔到新疆来了,刘华顺、张锦芳热情接待,一一帮他们安家,家里的锅碗瓢盆都分送完了,自己经常揭不开锅。张锦芳就出去打零工,缝一条麻袋挣几分钱,打苇子,破苇子,破一捆苇子挣几分钱,手上除了裂口就是老茧。刘华顺看着心疼,不让她去做,但张锦芳觉得多做点能补贴家用,刘华顺的担子就能减轻一点,对亲戚、老乡就能多帮助一点。多少年以后,那些得到过刘华顺一家帮助的人都念念不忘他们的恩惠。张锦芳老人也说:“刘华顺是个大好人,是个好干部,爱党爱家爱人民。作为一个党员干部,他是无愧的;作为丈夫、父亲、乡邻,他是称职的。 ”

一个人,只要肯付出,走到哪里也有让你施展才华的空间和机会。进疆以后,在两年多的深山剿匪过程中,刘华顺出生入死,整天在马背上、山洞里、沙漠里过生活。 1954年,刘华顺所在的第6师与新疆其他部队一样,集体转业到生产建设兵团,屯垦戍边,组织上让刘华顺转业到地方政府工作。两年后,刘华顺先后又到和硕县人委会民政科任科长,到工交科任科长,到粮食局任书记。从1965年起,刘华顺先后和硕县乌什塔拉公社任党委书记、和硕县革委会任副主任、巴州煤矿任党委书记、和硕县政协副主席、县委顾问。

刘华顺不管在哪个岗位上都兢兢业业、尽职尽责,一心一意为群众办实事。在公社担任书记时,他号召全公社大力发展农业,搞多种经营、棉花、葡萄、梨、枣、苹果等一起上。当时正值“文革”,说这也是资本主义尾巴,那也是资本主义尾巴,不让老百姓养牛养羊,把群众的葡萄架全部拔掉,自留地全部收回。刘华顺就站出来为群众说话:群众养牛养羊,怎么就成了资本主义尾巴?那么好那么多的葡萄架都拔了多可惜;群众的那点自留地又不耽误整工夫,就不收回了吧。在刘华顺竭尽全力的保护和支持下,那里老百姓的财产和利益损失很少,而刘华顺为此被扣上了一顶大帽子,被当作“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揪出来批斗。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