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子弟兵西征记(第二辑铁血男高歌西进)

□刘月新

歌唱 刘华顺

干部到底怎么样,老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全公社的老百姓都不会忘记那个朴实得像大哥一样的好书记:一天到晚戴着草帽,一年四季骑着自行车、挎个水壶,车子上绑着坎土镘,到了大队,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群众说:刘华顺书记是不坐办公室的,要找他,就到老百姓的家里,到工地上,到田野里……

到和硕县担任革委会副主任以后,刘华顺积极帮助那些被打成走资派、叛徒、右派、特务的干部,该平反的尽快平反,能恢复工作的尽快恢复工作,使那些蒙难受屈的干部尽早见到天日。党和政策的好,在刘华顺身上又早又好地体现了出来。在巴州煤矿任书记时,他首先考虑为职工解除后顾之忧,大胆创新,率先把工人家属转成吃商品粮的户口,这在当地是没有先例的,家家像中了彩,欢天喜地。他给矿工搞起食堂,解决他们生活的大事,也是大家梦寐以求的。一个企业有了集体食堂,企业立马就提升了档次,工作效率也提高了很多。好多人激动地喊“刘华顺万岁”!一次他跟工人下到几百米深的煤井作业时突发心脏病,差点丢掉了性命,吓得工人们再也不允许他干此类的事。得知刘华顺去世的消息后,数百上千的农牧民、煤矿工人及家属赶来悼念他们的好书记、好领导,个个哭得昏天暗地,久久不愿离去。一个死去后让下属和群众哭得昏天暗地的干部,一定是真正为民的好干部。群众的哭是歌哭,就像他们喊出“刘华顺万岁”一样,是群众发自内心的那份爱戴与拥护。

听渤海老兵讲西征故事

在新疆农二师库尔勒医院家属院,走进渤海老兵孔宪智的家,就像到了自己家里。他和爱人孙香兰的热情好客自不用说,当听说我们是来自山东庆云时,孔宪智老人家立时两眼放光,不敢相信似的一遍一遍发问:“你们真是庆云来的?你们是庆云人?”在得到确定答案后,他又说:“那我问你,你知道常家镇大高村这个地方吗?你去过那里吗?现在这个村子咋样?”老人的问话像一串玉珠撒落,密集又响亮。一问一答中,老人兴奋地说:“哦,你们是庆云人!家乡的亲人,好啊!我在庆云练兵时,第1团卫生队就住在大高村,离旅部常家不远。哎哟!在库尔勒能见到家乡庆云人,真高兴啊! ”

我当然看得出也感觉得到老人家是真高兴。他说:“有一年我在北京看病,遇到一个同屋的病号是庆云人,也是再三再四地问人家,跟那人一次次地说大高。”交谈中我就想啊,常家镇大高村的乡亲们,你们可否还记得当年驻兵时有个叫孔宪智的长得帅帅的小卫生兵?

由此我印证了一个理儿:记忆深处、情感深处的东西,是永远也抹不掉的。

孔宪智的爱人孙香兰一个美丽贤惠的胶东文登女兵,给我们所有人削梨,一轮一轮,就是不肯停下来。老人还一个劲儿地给我们介绍,库尔勒香梨不能洗,擦一擦直接削皮吃,一洗有油。那种亲切、细腻与体贴,那种长久渴望终于得以相见的亲情的自然流露,让我们感受到一颗赤子之情和亲人的挚诚热烈之心。接下来,孔老就按他的思路在为我们帮忙张罗,说:“你们是想找老兵一个一个地谈,还是由我召集起来一块谈?你们能在这里住几天?我召集住在附近的老兵设宴欢迎家乡的人……”我们落座有半个小时,一直就热切地尽兴地谈论着这些温暖的不说不行的家常。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