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治水”组合拳 碧水美景入画来


  5月4日,全省河长制湖长制现场推进会召开。我县作为全省唯一县级典型,在大会上作经验介绍。去年3月份,我县在全省率先全面实行“河长制”,以制度保长效,明责任强落实,严督导促提升,县域水生态实现了全面优化——  本报讯(刘晓明 王振)5月4日全省河长制湖长制现场推进会在淄博召开,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交流河长制湖长制工作,安排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任务。省委副书记、省长龚正,副省长于国安,省政协副主席刘均刚出席会议。
  县委副书记、县长孙洪昌代表我县,作为全省唯一县级典型,在大会上作经验介绍。
  能交出一份漂亮的河长制工作成绩单,得益于我县打好了“治水”组合拳。
  我县境内,马颊河、德惠新河、漳卫新河3条省管河道横穿全县,流域面积501平方公里,干流河长94公里,堤防长度141公里。另外,还有11条县级骨干沟渠、61条乡级沟渠、544条村级沟渠和310座星罗棋布的坑塘,双龙湖水库和严务水库两座水库分列南北,河长制工作任务艰巨。
  庞大水系的管理、整治、监督,只有创新体制机制,才能有效解决。去年3月份,我县在全省率先全面实行河长制,坚持把河长制作为加强生态建设、推进绿色发展的有力抓手,以制度保长效,明责任强落实,严督导促提升,县域水生态实现了全面优化。
  在渤海路街道李云曲村的休闲公园,三三两两的村民正享受湖面微风吹拂。“我们村的公园不比城里的差,现在村里人休闲娱乐有了好去处。 ”正在垂柳下纳凉的村民李福山说。
  谁也不会想到,这美丽的休闲公园一年前还是一个废弃坑塘,长满绿藻、杂草丛生。去年5月份,李云曲村对坑塘进行了清淤扩容、垃圾清理和绿化美化,在湖边铺设了花砖,粉刷了500多米长的文化墙,使原先人人躲着走的臭水坑变成了村里最聚人气的地方。
  李云曲村废坑塘变身休闲公园只是我县实施河长制的一个缩影。
  河长,既是治理责任人,又是河流守护者。
  我县对县、乡、村三级河长责任进一步明确,县乡总河长每年至少组织2次全面督察,县级河长每月、乡级河长每半月、村级河长每周至少巡河1次,对存在问题即知、即查、即改。
  同时,县河长办公室每月召开1次碰头会,每季度开展一次“回头看”,对遗留问题、新增问题,明确整改时限、定期督导检查、直至问题解决。
  截至目前,我县累计召开河长制工作现场会议30余次,推进整治沟渠352公里,拆除沿河违建5.3万平方米,清除非法种植林木1065亩,清理拦河渔具、网箱3217余套,清理养殖场53处、32万平方米,清理沿河垃圾、渣土5.7万立方米。
  我县还把河长制工作纳入全县“督评排晾兑”考核机制,一周一调度、一周一通报,对不负责、不担当、不胜任的干部,召回管理培训后再上岗。
  2日上午9点,崔口镇崔西南村51岁的“民间义务河长”刘金华和往常一样,带着手套、垃圾钳和塑料袋,开始了一天的巡河。“我主要负责漳马干沟河段和跃进渠部分河段,自去年5月12日上任以来,这样的巡查,一天至少两次。 ”刘金华说,一路走走看看,遇到塑料袋、树枝之类的,他就穿着雨鞋下去捡,有些自己不能处理的,就联系村级河长、河管员过来打捞……
  为充分发挥公众力量,我县大力推行“开门治水”,去年5月,我县向社会招募“民间义务河长”,作为“政府河长”的有益补充。
  按照就近管理和总量控制的原则,我县将选聘380名“民间义务河长”与全县近600条(座)河库沟渠塘挂钩保护,实现了全县所有河库沟渠塘“民间义务河长”全覆盖,实现全民参与共护碧水美景。
  “民间义务河长”将配合河库沟渠塘“政府河长”做好河库沟渠塘巡查,及时发现河面漂浮物、河岸垃圾、违法建设等情况,做好巡查记录,及时上报乡镇(街道)河长办。监督“政府河长”履职,及时反馈群众对河库沟渠管理保护的意见和建议,协调涉河库沟渠塘的各种社会行为。
  为了使“河长制”真正成为“河长治”,我县将河长制与生态振兴相结合,以优美生态为乡村振兴打底上色。
  我县采取第三方评估机构+三级河长清查方式,集中开展了两轮清河行动,重点整治涉河“八乱”行为。同时,按公园标准规划改造农村坑塘,现有41处脏乱坑塘变成了美丽景点,年内每个乡镇都将建成1条生态河道,每个村都将建成1座生态池塘,全县首批将创成52个美丽乡村。
  同时,我县高标准打造马颊河、德惠新河两河四岸风景区,在堤顶修建宽10米的景观大道,建设“半程马拉松”比赛场地,与国家级石斛特色小镇、迪趣欢乐水镇等景区串点成线。
  4月2日,全国五处、山东唯一的中法生态示范城市落户我县,现已引进中法国际一带一路水资源科技产业园,启动建设了滨河湿地公园、樱花主题公园。
  我县还在河滩地统一规划,引导种植油菜花、油葵、有机牡丹等万亩观赏性经济作物,带动群众增收,调整农业种植结构。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