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三夏”有啥不一样?——我县夏季生产见闻


  □田梅科 邵振宁 花婷婷
  黄澄澄的麦田里,麦浪一望无际,一台红色的联合收割机马达轰鸣,正在麦浪中快速穿梭,好一幅绝妙的夏收画卷。这是记者日前在中丁乡田家村麦收现场看到的一幅美景。“老杨,把三轮车开过来吧,收割机上的粮仓就满了。 ”农机手何荣新放慢联合收割机的速度,向坐在地头边的一位老人打招呼。这位老人叫杨文胜,是这片麦子的主人。“如今的‘三夏’实现了农机化,庄稼人可算轻松了,家里的六亩多地,我一个人就能忙过来。就说眼下这收麦子吧,一辆运输车就把麦子收家去了。 ”杨文胜悠闲说道。今年的夏收与往年相比还真的有不少新变化。
  只见机器难见人  6月12日,在三和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基地里,900多亩麦田一望无际,4台联合收割机在金色麦浪中来回穿梭,现场犹如一幅多彩油画。“900多亩小麦只需5个半人。 ”该合作社理事王德强笑着解释,4台收割机、1台运输车共5个人同时作业,另外1个人负责维修、吃饭等后勤保障,只用一半精力负责麦收。“麦田里温度虽然高,但收割机里全装有空调,二十五六度的温度让机手哼着小曲轻松作业。 ”
  “三夏”大忙变不忙,只见机器难见人。“发展现代农业离不开机械化。 ”县农业局局长翟玉祥说。今年,我县小麦种植面积31万亩。为做好“三夏”生产各项准备工作,我县及早谋划、精心部署,参加“三夏”会战农业机械1.2万台,其中小麦联合收割机1300余台,玉米播种机1800余台,小麦机收率可达99.9%。其中,全县33家农机合作社,组织参与的农机作业量占到全县的80%以上。
  麦秸秆变成了“香饽饽”
 
  夏收之后,留在田里的麦秸秆一直是根“鸡肋”,若作为资源加以利用很不方便,留在田里还很碍事,无奈之际,庄稼人将其付之一炬。然而,烧麦茬污染环境又成为新的问题。不过,记者走进“三夏”一线却发现,随着农机的技术进步和秸秆捡拾机、秸秆打捆机、秸秆粉碎机等专用农机的出现,现在麦秸秆的利用变得十分便利。如此一来,原来讨人嫌的麦秸秆如今变成了“香饽饽”。
  尚堂镇南王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的负责人王建华对记者说,现在麦秸秆可是宝贝了,联合收割机上加装了秸秆粉碎机,收麦子的同时,麦秸秆也就全部粉碎还田了。可别小看这麦秸秆,亩产1千斤麦子的麦田就能产生1千斤秸秆,秸秆和麦子的比例是1∶1。这么多的麦秸秆 (下转3版)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